新闻资讯

弥合数字鸿沟 共享发展成果
编辑:admin 时间:2025-01-04 23:13

  当下,数字技术发展成果处处可见、人人可及,同时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为老年人开设特色课程、面向西部地区打造数字素养提升教育平台、在农村地区开展技能培训……近年来,多地出台措施,提升群众数字素养与技能,促进全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农民在网络直播间进行农产品销售;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订票、打车……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普及,这样的场景,即使在一些偏远地区也很常见。

  在数字乡村建设、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行动等推动下,农村、偏远地区群众,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加速融入网络社会。同时,当前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弥合不同群体在数字资源获取、运用等方面的素养与技能鸿沟,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规划发布近3年来,多地出台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偏远地区群众和重点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建设数字无障碍环境、提供普惠包容的公益服务,促进全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感应器可以连接卧室、客厅、卫生间的灯,每次只要有人经过感应器,这些灯就会自动打开。”在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客厅”,来自长宁区业余大学的教师正在为社区老年居民介绍智能家电的使用方法。

  长宁区业余大学创新课程,除了开设智能手机应用、AI智慧生活等线上课程外,还围绕移动支付、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主题,在长宁区老年人集中的活动场所,营造移动生活、智慧客厅等老年智慧学习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可看可学、可实际操作的学习条件。

  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助力老年人加快融入数字生活、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方面。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开展“银发数字素养培养”等公益项目,计划助力100个社区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工作;中国科协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行动,打造老年科技大学,组建志愿服务科普讲师团,举办讲座、培训班、沙龙等活动;全国妇联实施“巾帼志愿阳光行动”,帮助老年妇女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数字产品。

  “老师不仅教授如何操控无人机飞行,还带我们详细了解无人机构造、飞行原理、操作规范、维修保养等,为我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打下了基础。”一名学员说。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等13个部门评选出78家单位作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作为其中之一,吉林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注重以数字技能提升为手段,开拓残疾人就业新渠道,先后建成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商务摄影、手机维修等新业态实训室。

  与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相配合,智慧终端的软硬件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也在加速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设立无障碍信息交流专章,为信息无障碍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2000余个老年人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交通运输部推动扩大网约车“一键叫车”覆盖面,优化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服务。

  2023年9月,贵州一些大学的大一新生开始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习“新生数字素养第一课”的相关内容。

  “新生数字素养第一课”原本是华东师范大学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数字素养提升课程。2023年起,这一课程面向贵州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等贵州省10所大学推广,3.8万余名新生在相关平台上完成了“新生数字素养第一课”学习,提升了数字化学习能力。

  据了解,“慕课西部行计划”实施以来,东部地区高校累计向西部高校提供了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西部受益学生达5.9亿人次。

  除此之外,西部地区省份还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创新打造各类数字素养提升教育平台。

  在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打造以“5G+物联网”为主题的智慧公园,帮助参观者生动直观地学习数字生活相关知识技能;在宁夏,宁夏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云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数字课程;在新疆,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组织学生来到新疆科技馆开展“科技一日游”活动,学生们体验了“创造工坊”“无人机主题空间”“科学实验室”“沉浸式互动空间”等科技项目,科技馆5D电影院的网络与数据安全主题科普电影也让学生们收获满满……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66.5%。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农村地区,提升农村地区群众数字素养与技能,需求日益迫切。

  “如何分析粉丝需求,突出产品卖点,将成为产品营销中的关键。”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村民卓玛正在听一场关于直播带货的培训讲座。

  台上,授课者结合实际案例,将电商成功经验条分缕析。台下,卓玛听得津津有味。她一边听,一边琢磨怎么运用这些新学到的知识,让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在网上卖得更好。

  这一培训课程来自“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据介绍,该项目采用“线上线下创业赋能培训+女性创业孵化指导+创业运营资源对接”的模式,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多个省份的乡村女性进行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及就业创业培训。

  除了电商直播,在农村地区,有关智能设备使用、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日常数字生活的知识普及活动也越来越多。

  数字社会,人人参与;数字成果,人人共享。随着数字资源供给日益丰富、数字发展环境逐渐优化、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提升,数字文明之光必将点亮更多人的生活。(金 歆)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分享到:
高端大圈外围伴游
广告出租技术VX:abc062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