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记者从雅安市荥经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结提炼建设良好环境公共关系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鲜活案例,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借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举办2024年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征集活动。
以创新性、实践性、影响力、可持续性、专业性作为评分标准,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组织专家评审,根据评分拟定优秀示范案例名单,现予以公示。《荥经县创新“四个机制”,开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新篇章》入选!
千年严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绿美荥经生态资源优越。荥经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组成部分,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和关键栖息地,也是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种群遗传基因交流的关键走廊带,分布有大熊猫31只,其中野生大熊猫28只、野化放归训练大熊猫3只。
全县幅员面积1777平方公里,近50%的土地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其中不乏矿山和水电项目,这些曾是荥经的支柱产业,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定后,园内矿山和水电纷纷退出,本地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支柱,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产业转型的一大抓手,通过打造南入口社区,编制社区共管规划,吸引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村民外迁,改变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实现活动区变保护区、砍树人变护林人、卖资源变卖风景、旧村庄变新社区“四个改变”,让“园区和社区”共建共管共享,实现原住居民与大熊猫共生共赢,走出一条以构建“园地共同体”为引领的特色保护发展之路。
一是核心保护圈层抓好科研保护。针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的需求,深化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全力做好大熊猫“倩倩”放归及监测工作;加强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1号大圈改造提升;通过与两家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野化放归及小种群复壮技术体系研究,打造全国唯一的集“人工辅助软放归”和“硬放归”为一体的野化放归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全领域、全天候、全联接的“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监测系统,目前保护区内现累计布设红外相机300余台,已收集到14只野生大熊猫DNA信息,监测到伴生动物63种,利用现有设施设备逐步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信息库,进一步掌握大熊猫栖息地状况和主食竹分布情况。
同时加强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院合作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质量提升与智能平台研发示范”项目,探索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荥经标准”,完成栖息地改造6000余亩,补栽乔木4万余株,加快泥巴山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促进大相岭山系、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近年来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被评为“四川省大熊猫保护长期科研基地”,被授予“2021—2025年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二是一般控制圈层发展自然教育。围绕打造中国自然教育第一县目标,加快构建“1廊5线营地”自然教育体系,完成相关基础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建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走廊、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DC未来国际营地,已开发设计了7条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线路,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试点审批,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示范项目。累计举办自然教育活动500余次、参与人员80000余人次,被评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守护熊猫回家”—大相岭大熊猫野生放归教育实践》被世界遗产大会评为“全球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围绕生态体验业态培育,以荥经大石坝生态体验桐野营地、泥巴山生态廊道、天生桥生态体验区作为试点空间范围,创建访客服务预约制度,开展国家公园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共同促进国家公园全民共享、多方参与,推动国家公园持续发展,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三是功能承载圈层推动文旅融合。大力挖掘大熊猫和鸽子花“两大文化”,突出荥经大熊猫和鸽子花在文化上同源、在保护上同框、在发展上同步的优势,深化生态文化研究,注重将生态文化内涵转化为生态文旅产品,探索大熊猫、鸽子花“双宝”融合,加快彰显荥经生态“中国风”。大力挖掘大熊猫文化。突出荥经大熊猫历史文化特色,不断打响“貊貊”IP,喊响“全世界最有文化的大熊猫在荥经”口号。构建“貊貊”业态体系。以建设貊貊小镇为统揽,推进貊貊奇幻岛、貊貊博物展馆、中国大熊猫历史文化展览馆等项目建设;深化科幻森林之“貊貊”IP打造,制作“貊貊”系列电影,开发“貊貊”系列旅游产品,构建“貊貊”文化“元宇宙”。深入探索“貊貊”项目高效运营,加快体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高质量承办承办四川省第十四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四川主会场等活动。大力挖掘鸽子花文化,抢抓鸽子花惊艳亮相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会机遇,深入挖掘象征坚强、团结、和平的中国珙桐树“鸽子花”内涵,围绕推动鸽子花文化从无形到有形、从深山到庭院,推动鸽子花成为荥经走向全球的又一个形象标识。解码鸽子花生物基因。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加快建设珙桐基因库;打造安靖乡、龙苍沟镇等鸽子花观赏区;开展鸽子花科学研究,缩短人们与鸽子花的空间距离,拉长人们与鸽子花的邂逅时间。解码鸽子花文化基因。启动县博物馆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挖掘荥经鸽子花与三星堆的渊源,讲好荥经鸽子花与三星堆的故事,开发鸽子花系列文创产品。
一是找准“领头羊”,牵头带队抓管理。荥经县率先成立了由县长任总站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护总站,下设2个片区管护站和14个基层管护站点;另成立由县委任主任,建立涵盖国家公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开发企业各方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共管委员会,下设“三部一站一中心”,组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入口社区办公室,整合县级部门、管护总站、共建共管委员会办公室、乡镇等30名人员,充实共建共管委员会办公室力量,下设工程项目共建部、社区治理共管部、园地合作共享部、生态监测保护站,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提升行政效能,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共管共享。设立全省第一个园地共管正式机构—科级事业单位“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推进国家公园相关工作,开展国家公园访客预约、生态价值转化、保护基金建立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巡护队伍整合工作试点方案》。
2023年,荥经县被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确立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创新试验区,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监测巡护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公园优秀团队。二是打造“推进器”,多擎驱动搞开发。组建县属一级国企貊貊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开发建设和项目管理。发挥项目建设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学院、貊貊奇幻岛、金山野奢营地、周坪营地等项目建设,谈判推进桌山索道项目合作建设。发挥乡村振兴带动作用,与龙苍沟镇经河村合作成立貊水居公司,合作开发白井沟温泉资源,进一步丰富业态模式。发挥资源整合纽带作用,统筹区域内叠翠溪、中国桌山、水墨花溪等优质资源和民宿资源,推出“龙苍沟旅游一”,实现区域内景区、民宿统一管理、规范经营,构建大景区、大联盟。三是选派“执法官”,逗真碰硬打违法。成立荥经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中队,创新推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明权责、一个平台管运行”的“三个一”执法机制,统筹开展国家公园和入口社区综合执法工作,专职负责国家公园荥经片区范围内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办理;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大队,依法打击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危害林区社会治安违法犯罪活动;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检察室,重点打击破坏公园内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履职;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法庭,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专门化审判模式。已累计办理涉环资类案件17件,其中通过“两法衔接”成功建议移送犯罪4件,为国家挽回损失300余万元。
一是打响“大熊猫+国家公园”两大品牌。以国家公园吸引大客群,以大客群引领门户小镇大消费,积极推出国际大熊猫论坛、森林康养民宿、高山休闲娱乐等一系列项目,开发具有熊猫元素的“熊猫笋”“熊猫茶”等“熊猫+”产品。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成果展示中心、入口社区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国家公园文旅新业态代表,逐步实现“与大熊猫争利”向“打响大熊猫文化品牌”转变。二是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经济”两大产业。以建设中国黑砂城为统揽,深入实施文旅兴县战略,不断强化以旅建城、以旅强基、以旅兴农“三大支撑”,加快推动“一轴、两河、三城、四山”布局成型,扎实推进“三山一城”建设;快速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全面开发荥经美食产品,抓好“严道釜”“焰火秀”“荥经味道”等城市品牌宣传营销;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红利,在入口社区打造“民宿村”,围绕熊猫元素进行文创开发,先后开办64家民宿,搭建“熊猫民宿联盟”,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五年间人均收入翻番,达成园地共享推动集体经济强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的绿色蝶变。
以“森林四库”为着力点,正视荥经山地范围广、林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三大现状,突出森林覆盖率高、土壤条件好、气候环境优三大优势,抓住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重大机遇,带动一二三产整体转型、创新布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下药材、林下蔬菜、林下养殖等特色林下经济,推广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全力打造龙苍沟入口社区“森林竹笋”复合示范园区、泗坪入口社区“森林药材”复合示范园区、安靖入口社区“森林蔬菜”复合园区三大园区。《走人工林多重效益之路,发展中药材村蜂养殖产业多样化示范》入选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全国林下经济)典型案例”。三是建立“巡护监测+生态向导”两只队伍。优先吸纳国家公园内社区居民参与资源保护、巡护监测和生态服务等工作,提高新业态就业能力,构建国家公园友好型示范社区。设置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组建230人的巡护监测队,常态化开展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依托龙苍沟丰富的鸟类资源和观鸟基础,吸纳周边社区居民、村组干部、企业职工通过培训考核后,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授予“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向导”称号,鼓励引导群众在参与保护中谋生存、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已建成以观鸟向导为主的10人生态向导队伍,吸引观鸟爱好者3000余人。
一是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会商制度。年度会商会议由委员会主任召集,委员会成员全员参与,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商讨、研判,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效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办公室周调度制度,由办公室主任召集,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全体参与,确保平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项目准入会商制度,明确项目建设准入流程和审批流程,凡是进入国家公园和入口社区的项目,均需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和各行业代表讨论形成意见,并按照讨论意见指导项目申请单位按程序报批。二是建立代表联络机制,加强收集。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雅安市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将4个村村两委负责人和36个村民小组长纳入信息员队伍,搭建“村民有话说”议事服务平台,设置3个意见收集点,建立走访+意见+办结+问题“4本台账”,形成了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系网络,将党的、组织、服务优势贯穿立法联系点活动全过程,提高协助立法的质效。有效参与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并针对《管理条例》中的管理机制、分工协作、特许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三是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加强走访调研。领导干部下沉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重点调研“旧三头”退出、入口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共收集调研文章15篇,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定期开展围炉夜话、“画龙点经”、“却话巴山”等龙门阵座谈活动,搭建与党员干部、乡镇村民交流平台,共商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产业扶持、友好示范社区建设等问题,切实做到取智于民、用之于民,为社区与居民之间架起“连心桥”。
荥经县作为“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创新“四个机制”,加快推进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着力构建良好的环境公共关系,让大熊猫国家公园与社区相互支撑,让生物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互惠,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